1950年,一个让中国人记忆深刻的年份。那年,人民解放军刚刚横跨琼州海峡,把红旗插上海南岛的土地。眼看着下一个目标就是台湾,祖国统一似乎近在咫尺。但历史像是开了个巨大的玩笑,一个遥远的朝鲜半岛突然爆发了战争,硬生生让这一切戛然而止。俗话说,最后一公里最难走,台湾变成了中国人心口的一粒沙。到底是哪些人和哪些事,让这颗沙子卡住了新中国的喉咙?那年倘若没有朝鲜战争,真的就能一鼓作气收回台湾吗?
争议来了。有的人说,那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,蒋介石像个惊弓之鸟。美国也公开撂挑子,不管他了。留给蒋介石的像样兵力不多,物资又短缺,解放军要是再狠拼一把,台湾早就是红旗招展。可话音刚落,就有人泼冷水:台湾可不是烂柿子一捏就烂。金门岛战役的失败还历历在目,国民党在台湾经营多年,别小看了他们的底子。再说台湾海峡风高浪急,解放军的木船遇上海上惊涛拍岸,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轻而易举的买卖。如此针锋相对的看法,不禁让人抓耳挠腮:历史到底站在谁那边?
撕开历史的包裹,真相一点点露出水面。蒋介石败到只剩一口气时,也没放弃做筹谋。他的幕僚分析过四川、美国、缅甸三条后路,全都被他一一否掉。最终,他像古时候郑成功一样,把希望押注在了台湾这个海上孤岛。这一招的“妙”,后来被无数人翻来覆去研究。到了台湾后,他派上擅长打硬仗的孙立人,陈诚也借病调任主持台湾政务。看似人事安插,实则是修内功稳民心。老百姓嘴里骂国民党,心里其实怕经济崩溃、生活更加难熬。三七五减租、整顿金融,实打实让民众喘了口气。一时间,岛上群众的日子略有起色。外界舆论是风云变幻,岛内小老百姓关心的是米袋子和租金。国民党失了大陆,却稳住了东山再起的立足点。
表面上,局势开始平静下来。台湾岛暂时安全,蒋介石的“临时”政府稳住阵脚。不少外界声音认为:只要不给解放军喘息机会,迟早渡海而来。可暗流早已涌动。内有不满改革的上层地主,外有虎视眈眈的大陆主力。解放军在福建集结,时刻等待着抢滩登岛的机会。但是,看似热血澎湃的准备,实际上多了一层无奈和犹豫。金门岛的惨败还在士兵心头扎根,海军实力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。登陆的风险被无限放大,如果没有内应,岛上可没有欢迎解放军的队伍等着。更要命的是,台湾地下党组织已经被全面摧毁,敌人严阵以待。即使解放军有冲天斗志,这种“不见天日”的内情,才是让人夜不能寐的梦魇。
局势的反转就在一瞬间。1950年6月,遥远的朝鲜突然硝烟弥漫。美军第七舰队像一道盾牌,堵死了台湾海峡。太平洋上风浪骤起,中国统一的进程被硬生生卡住。更让人后知后觉的是,原来苏联也没打算拉中国一把。早在毛泽东访苏时,提出想借苏联海军支援“收台湾”,斯大林一口回绝。原来在大国眼里,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成了棋盘上的筹码。美苏早早画好了势力范围,苏联怕惹恼美国、改变格局,哪怕是盟友也能冷脸相对。至此,所有原本隐藏的矛盾如火山爆发:梦想变成了泡影,现实结结实实给了中国一个闷棍。几个政治大佬的一句话,决定了一代人心头难以释怀的遗憾。
眼看一切都安静下来,其实夜色下的浪涛更高。表面上美第七舰队驻防,两岸风平浪静。可暗处的危机只多不少。台湾岛内,因“改革”受损的权贵更加抱团反扑,反弹情绪蔓延。大陆这边,磨拳擦掌的解放大军却只能等在福建沿海,时间一长,士气也难免松动。最让人头疼的,是经济和装备的双重压力,登陆台湾的准备一拖再拖。靠渔船比拼美国军舰,无论怎么看都像鸡蛋碰石头。政治僵局、军事瓶颈、外部强敌,成了一盘剪不断理还乱的死结。各方立场越来越死板,谁也不肯先低头,战争与和谈,成了理论上的死循环。只要美军驻台,谁都知道想硬闯这道门,代价将会极高。
一转眼过去这么多年,那句“历史没有如果”成了金句。可要是你真信了当年岛上老百姓对国民党感恩戴德,那也太天真。三七五减租、稳定货币,说到底是把“一潭死水搅活了点”,远远谈不上什么翻身仗。再说,打仗不是过家家,兵力、军舰、情报、内应,一样都不能缺。只靠“拼一把热血”就能解决,是不是把对手当傻子、也把社会主义铁军变成神仙了?没错,当时有机会,可那叫孤注一掷。假如真成了,也许会留下更多创伤未愈的家庭,和最后哪边也好不到哪儿去的结局。说美国人没有干预就是机会,说苏联袖手旁观是“大棋”,咱们是不是有点高看自己也低看局势了?历史是现实的儿子,不是理想的孙子。只怪台湾太难啃、现实太骨感,世界不总如人愿。
关于这段历史,“只要胆子大、台湾也能拿下”的说法你信吗?一边是热血翻腾想拼个痛快,一边是冷静算账怕捅了马蜂窝。你更站哪头?真到了那一刻,你觉得当年的中国应该稳扎稳打,还是该搏一把?评论区放开聊,说说你心里的“如果”会怎么选——大国之间,理想和现实真的能握手言和吗?